豆瓣评分:8.7
地区:中国大陆
语言:汉语普通话
类型:纪录片
上映:(2017)
时长:25分钟
上映日期:2017-07-17(中国大陆)
导演:杨光照 张晓敏
简介
本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,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,从文学、艺术、美食、情感等多维度,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、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。同时,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,再现一个最丰富、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。全片共分为:《雪泥鸿爪》《一蓑烟雨》《大江东去》《成竹在胸》《千古遗爱》《南渡北归》等六集。
下载地址
苏东坡.EP1.HD1080p.mp4 | |||
苏东坡.EP2.HD1080p.mp4 | |||
苏东坡.EP3.HD1080p.mp4 | |||
苏东坡.EP4.HD1080p.mp4 | |||
苏东坡.EP5.HD1080p.mp4 | |||
苏东坡.EP6.HD1080p.mp4 |
影评
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,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。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,我更觉得是释然。到黄州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时,佛学思想融合,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(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),已有成仙之感。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”、“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”、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就是释怀了。观照苏公一生历程,每逢坎坷事,心中总是默念想起《定风波》几句,借以自勉。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,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。“不知更几百年,方有此人物”,往后千年再也没有。陈寅恪言“中国文化之盛,造极于赵宋之时”,私以为然。
我妈妈是语文老师,所以挺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。背了就背了,也不是太晓得意思,背的最多的是李白,背的最熟的是苏轼。别问我为什么,我也不知道,谁的诗词我都不太懂,纯粹是背了。 后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总算是勉强脱离文盲的行列,在积累中也品出了点诗词的味道。身边…
上周教授了课文《核舟记》,这枚明代的核舟主题为“大苏泛赤壁”,船头栩栩如生地刻着苏子、鲁直和佛印,课文内容勾起我再读苏子诗文的兴趣,周末偶然想起央视有一个关于东坡先生的纪录片《苏东坡》,于是欣然观之,并将纪录片中提到的相关诗文整理如下。 1.凌虚台记(节选) …
《蝶恋花》怎么可以只解释为甚么单相思的小清新——那涎笑的男人何以面对宋人惠洪《冷斋夜话》所记深情——朝云“日诵‘枝上柳绵’二句,为之流泪。病极,尤不释口。朝云不久抱疾而亡,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”。 狭隘在“每逢暮雨倍思卿”的小儿女情态,不如讲“一切有为法﹐如梦…
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。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。 苏轼祖籍河北人,也算我半个老乡。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,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,几乎是诗歌绝缘体。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,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见她的“偷得浮…
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
王尔德曾说过:“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,有趣的灵魂太少。”毫无疑问,宋代的苏轼恰恰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,他不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还是一位美食家,一名佛、道学爱好者,同时他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员。在央视大型纪录片《苏东坡》中,台湾诗人…
我对四川人杰地灵的固有印象主要来自于两个四川人,一个是苏轼,一个是邓小平。巧了,这两位蜀人还都是小地方出身。 一位是眉州市的读书人,另一位家境更贫寒些,直接便是农民出身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彼此的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绩。当然,不能地图炮,就好像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…
老实说,作为苏轼忠粉,对这部历史纪录片想说的蛮多的。 古人说“韩潮苏海”,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太过丰富,就像大海一样满是宝藏,用仅仅短短六集的体量,来展示东坡的一生,说实话是太难了,非常考验制作团队素材选取和剪辑的功力。 就我的理解,这部历史纪录片应该是从“问…
今天看完了六集纪录片《苏东坡》,从苏轼乌台诗案开始写,重点讲了黄州时期(3集),又讲了为政,最后人生归途做结。基本上总体架构是以乐观旷达面对人生为线索的。采访到诸如叶嘉莹,余光中国田晓菲这样大咖,还充分展现了苏东坡的国际影响力。画面观感极为舒适,盛夏季节有对…
宋朝四川眉州人士苏轼,恐怕想不到一千年后的人们提起他,最常想到的是月亮。苏轼知道此事恐怕会潇洒一笑,拍拍自己的肚皮,说句赏月岂能无酒的戏言。苏轼的人生故事一一写在他的文章里,他乘着小船凌虚于长江之中,天地间皆旷达超然。他在赤壁怀想周瑜的英雄气概,几百年前的…
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 苏东坡留下的这句诗对我而言,比起著名的水调歌头、念奴娇之类更能触动心弦。在看他的系列纪录片前,自己经历了人生一系列坎坷遭遇,大喜大悲,心境近乎怆然,却又无所适从。折磨是身心两方面的,我在家中养着的日夜,百无聊赖,碰巧点开…
评论(0)